1643年,在高阳古城的石墙上,孙承宗立于城楼之上,铠甲闪烁着冷光。他的眼神坚定,目光如刀般锐利。背后是他四十七位亲人:儿孙、兄弟、侄子、家仆,个个神情严肃,全副武装,士气如虹。在那一刻,整个孙家族集体迎向命运的挑战。直到城池陷落之时,他们并未屈服,孙家族战斗到了最后一人。
三百年后,北京紫禁城,末代清帝溥仪面如死灰,步伐踉跄,卫兵在身后催促着他后退。站在城门之外,冷冷指挥着驱逐令下达的,正是孙承宗的十世孙。
那么,孙承宗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?而那位将溥仪赶出宫门的后代又是谁?
展开剩余86%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孙承宗诞生在保定高阳(今河北省一带)。高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,自北宋起,这里便是边疆前哨。少年时期,孙承宗在学宫潜心读书的同时,尤为倾心于历代抗辽抗金名将的英雄事迹。他最为钦佩的,便是康保裔、杨延昭等人,那些身披铠甲守卫边疆、在危急时刻捍卫中原的故事,深深植入了他心中,也为他未来的忠勇之志埋下了种子。
十六岁那年,孙承宗首次参加童子试便一举夺魁,赢得乡里赞誉,父亲含泪微笑,送他进京继续求学。第二年,他又在岁试中独占鳌头,“高阳孙秀才”的名号迅速传遍保定府。然而,少年得志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。随后的十多年里,孙承宗屡试屡败,直至三十二岁才终于中了举人,比起同龄人,他晚了整整十六年。
尽管如此,困顿中的孙承宗从未放弃。他靠教授书生维持生计,授课之余,他也四处交游,渐渐地了解了朝政的腐败和边疆的危机。每当听到边境的战事,他不禁皱眉,悄悄地绘制形势图,分析各地要塞,思考如何应对。若说年轻时的孙承宗只是一名苦读的书生,那么,大同一行后的他,已经开始成为一位有远见的谋士。
万历三十二年,年届不惑的孙承宗,终于以进士第二名的成绩走上了仕途。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,从此开始了在朝廷中十年的默默耕耘。翰林院虽然权力不如六部,但却是士林中的精英聚集地,许多文臣的梦想之地。而孙承宗,却并未满足于安逸的书生生活。他深知大明已非盛世,国家面临内忧外患,自己若不趁此时机谋求更大的事业,恐将碌碌无为。
十年来,他潜心积累,除去日常的著述修史,他也用翰林院这一身份,游走于各派之间,广结贤才。他既不附和魏忠贤,也不完全倾向东林,而是巧妙地保持了中立,最终获得了不少中立派大臣的青睐。这种灵活的处事方式,使得他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中维持自己的立足之地,为将来的升迁积蓄力量。
五十二岁时,命运再次为他打开了一扇门。他被任命为詹事府负责太子朱由校的讲学。太子朱由校天资聪慧,性格沉默,平日里少有言语,但却与孙承宗格外亲近。孙承宗的讲解与众不同,他不拘泥于古文经典,常常用边疆的军情、朝政的要义,辅以经义,既传授知识,又悄然引导太子的心智。太子渐渐被孙承宗的智慧折服,甚至在一次讲解结束后,感慨地说:“先生若在汉,堪比诸葛;若在唐,必为裴寂。”这一评价传出后,朝中对孙承宗的看法大为改观。
天启元年,朱由校即位,孙承宗也顺利地成为了“经筵日讲官”,正式担起了为皇帝授课的重任。他每日清晨进宫授课,与皇帝探讨时政,有时还被单独召见商讨边防问题。外界认为帝师地位尊贵,而孙承宗心中却清楚,这份荣誉背后,隐藏着他为大明江山的精密布局。
他不仅教授皇帝古今历史,还巧妙地将自己在边疆所见所闻融入其中。在讲解《尚书》时,他谈及边疆的防务;在谈《左传》时,他又暗讽时政的昏暗。通过这些言辞,孙承宗引导着太子看清大明的内忧外患,为未来的治理积累了智慧。
这段时间,孙承宗不仅在太子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,也在朝中积累了丰厚的人脉。许多大臣,如钱谦益、傅宗龙,都尊他为“孙公”。虽然他表面上不谈兵事,但他始终关注国家的边防形势,并将其总结成一份份条陈,时刻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打下基础。
天启二年,辽东告急。努尔哈赤攻占辽阳、沈阳,边地危急。朝中惊慌失措,皇帝一句“孙先生知兵”,让孙承宗从文官队伍中脱颖而出,接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,正式肩负起守护大明江山的重任。
孙承宗第一天踏上辽东的土地时,正值风雪交加,山路崎岖,数名随行官员抱怨连连,但孙承宗却毫不退缩,翻身下马,亲自步行走进山海关。面对军营的荒废,士兵的松懈,他并未急于点兵练武,而是着手从军纪、军心入手,进行整顿。他严厉清除腐败,将军法严格执行,每一条军令都如铁,整顿军营,士气渐渐恢复。
短短三年,他重修了锦州、宁远、大凌河等地的堡垒,并开辟了“关宁锦防线”,使得明军的防守变得更加坚固。与此同时,他联合袁崇焕、祖大寿等名将,训练轻骑兵,制定新的战术,有效地打乱了后金军的攻势,成功捍卫了明朝的边疆。
孙承宗虽然战功赫赫,但他从未自吹自擂。每一次战胜,他都表扬士兵,每一次失利,他则主动承担责任。战事逐渐平稳后,孙承宗主动请辞,声称“边地稳定,后学可继”,并要求归乡休养。朝廷感念其功,赐金千两,封他为“中极殿大学士”。
然而,他并未因此放松,带回家乡的只有三箱兵器残片,他说:“这是吾三年之记。”
几年后,清军南下,关宁防线失守。清朝势如破竹,明朝风雨飘摇。已年过七旬的孙承宗,虽已卸任,但他并未选择逃避。面对清军的逼近,他决然决定自募乡兵,亲自重新筑起高阳城防,誓死与祖国共存亡。
清军多尔衮亲自进攻高阳,知道孙承宗是当年辽东劲敌,不禁惊诧。多尔衮甚至亲自送来书信,许诺高官厚禄,只要孙承宗投降。然而,孙承宗毫不动摇,他冷笑道:“大明尚在,何来归顺之说?吾虽老朽,尚有血性!”
他亲自披甲上阵,直到三天后,高阳城破,孙承宗与家人全员死守城墙,与敌人展开血战,直到最后一人倒下,毫不
发布于:天津市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