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,中国历朝历代都少不了那几个能镇住全场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传奇大将,从白起一剑封神到韩信兵仙名号,秦汉、隋唐、两宋、明初,没几个拿得出手的超级将军,那还真不好意思去讲军事史。
可说到清朝,问题就来了,你想半天,搜肠刮肚,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两个能跟岳飞、李靖、戚继光、徐达硬碰硬的军神?咋感觉都是皇帝亲自上场,或者大部队一锅炖,英雄变集体唱,个人全被掩在一堆宫廷权谋和八旗旗号里?难道清朝真的是“将星凋零”的奇葩时代?
开始追问,细想还真背后有玄机。绕来绕去,清朝那事儿还真不是表面那点简单。放眼历史,清朝兴起于东北那片肥沃寒冷的土地,小部落一统天下,途中哪次不是枪林弹雨血色风云?按说这么一折腾,牛将领扎堆都不为过。可问题来了——最牛的那批人,全是皇室自己人。努尔哈赤打下大半江山,儿子皇太极接着往里卷,多尔衮挥军穿山海关,兄弟阖家一起组团打怪开疆拓土。这架势没得说,就是帝王亲自下场,哪里还给别人单飞露脸的机会?你想想,后宫全是亲戚,上阵都是自家人,打赢了当然全写成皇家的胜利,一个个名字全包在硕长的旗主名单里,没单独给谁拉一块奖牌。
记不记得萨尔浒之战?1619年那会儿,后金军六万对上明军、朝鲜援军强拉十几万,战场堪称大型“互殴现场”。努尔哈赤指挥得眼花缭乱——分兵侧翼包抄、以小吃大、逐一击破。最终连赢三场,直接撂倒明军主力。厉害吧?可回头一看,功劳全分给皇帝和旗主,普通将领连抬轿子的机会都未必有,个人崭露头角?不存在。八旗制度横空出世,更妙了,军队、社会绑定在一起——兵是旗人,旗人即兵,层层服从,讲的就是组织纪律,不鼓吹个人英雄。打了胜仗,大家一起分奖品,谁也不能出头领风骚。
是不是光皇室霸榜,没将领脱颖而出了?还真不是。清初,旗主里你能扒拉出一堆能打的,比如多尔衮、多铎、褚英、代善,还有啥皇族小辈,可有一点,外人永远站不到主角位置。哪怕你冲在最前线,一身伤疤万军取敌将首级,只要不是皇室亲信,那也只能做个“打手”。这跟汉武帝时代的霍去病、卫青,或者明初的徐达、蓝玉真没得比。
细水长流来看,清朝那套“集体功勋”的游戏玩得可溜。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位大BOSS联手拉满帝国边界,疆土直冲天花板。像康熙三征噶尔丹、荡平三藩、收复台湾,这剧本要是搁到唐宋明,随便哪场折腾就能炒出几个千古名将。清朝的好玩在于,每次都讲究集体英雄——八旗加绿营混合搭档,一起拼;皇帝亲自过问,军机处里统一调度,最后战果必定写进《大清圣训》变成“盛世皇恩浩荡”的模板。
来,随便拎个案例。康熙打三藩,敌我胶着了快十年,吴三桂带着老部下闹独立,杀得半壁江山都快易主。康熙信任大将,像施琅收下台湾(俘郑家水师,岛上插满大清龙旗),你说施琅是明星不?是!可你问普通人,最先叫出的多半是“康熙爷亲政英明、调兵谴将”这一套。将领努力了一辈子,最终名气跟“康熙亲征,天命所归”画等号。
还不止这样,像年羹尧、岳钟琪这种偶尔闯进大银幕的角色,有本事有成绩,但言必再三注明,“奉皇上旨意行事”,给你抹到体制里,活像历史长河里的一滴细流。一人独舞的模式全给堵死了,大家都是团队先锋。乾隆就更有意思,主动把所有边疆武功写进自己“十全老人”的荣誉包里,谁还敢抢戏。
八旗制度也是门技术活——说是部队,内部比拼信任度,人人重身份、论资排辈。和平年间,军队坐吃山空,渐渐养成了“养尊处优+不思进取”的气质。即便冒几个能干将军,也被制度和地位踩平了。那边疆打仗要能手,调个人先看满汉身份,旗籍优先。汉人将领干得好吧,那是你有皇恩。要是过于显山露水?后宫权术加一记冷箭,很可能就给你拍到监牢去。年羹尧是不是年少得志?对,但最后不是也吃了权斗的亏。岳钟琪明明平定青海建头功,谣言一起,立马仕途报废。你让文臣一边打仗一边写奏章,武将只能做“好工具”,还能有啥个性光环?
眼光再拉往清末,一切都变味了。八旗军貌似阵仗还大,真上场纯属陪跑,靠不住。碰上西方列强一鼓作气打过来,全场懵圈。鸦片战争、马尾海战,看的让人脚心冒汗,顶多林则徐靠一腔热血撑场面,后面就是讲文臣转统帅了。
为什么清末能跳出来点新鲜脸孔?说白了,实在无人可用。曾国藩出身翰林院,愣是在家乡喊来几个亲戚朋友就能凑出湘军逆天翻盘,最后把太平天国灭了。左宗棠救了新疆,李鸿章这边养起淮军,拼命填漏子。可回到出身,全是文官,操心后勤、粮草、外交,还要“打一手好算盘”,给你点实权却始终有警惕。名将?算不上,倒像危局摁急刹的小领导。
真到了甲午一锤,日本人一通猛锤,李鸿章北洋水师败得稀里哗啦,无奈签字割台湾。历史尴尬,好像所有努力都被大幕压在身下,横竖都镶不出能和白起、韩信、岳飞并列的传奇。文臣带兵,或许有大智慧,但少了那种浴血奋战,马革裹尸、立功封侯的金戈铁马。英模割裂,反倒成了清朝标配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中央集权”这套玩法,对清朝来说,既是保命丹,也是限制剂。从顺治皇帝到乾隆,每一个上面都告诉你——“一把手拍板才是正道”,皇帝大过一切。南书房、军机处这些高效率机构,把一层层独立指挥权全攥死在宫里,将领越能干,越要留心你“尾巴翘了”。皇帝说盛世不需名将,所有一切得归于皇权威严,历史记忆被彻底洗牌。就是这点绝妙的设计——保证了王朝经久不衰,也直接灭了出人头地搞军事英才的路子。
八旗兵、绿营军、旗民分治,按说是先进管理,可太刻意的权力平衡,久而久之变成人人“畏首畏尾”。你敢冒头,就像草坪上唯一一颗野草,早被大妈一剪子咔嚓。更别提八旗人温水煮青蛙,最终喝茶吃瓜成了主业。外患如狼似虎,内斗无日无夜,皇帝懂得没名将就没隐患,谁还会刻意点将立威立名?
回看清朝这二百七十多年,人均“工具人”将军,天选之子永远在皇帝和组织中飘着。你要说个人光环,谁敢把自己名字写进历史教材?全是“皇上钦定”“众将一心”,体面归体面,却少了隋唐英雄时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快意恩仇。
讲真,清朝武功也不差,版图扩得比前朝都大,进军亚洲腹地。只是,英雄都是集体,个体被结构捏碎。君权、制度、派系、身份,变成将星消失的锅,想诞生几颗顶流的可能?微乎其微。
说到底,盛世无将,从来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历史命题,而是制度托出来的必然。你想象一个自上而下、满脑子稳当为上的系统,哪来冒尖的将帅博弈?大家抱团活命好过出头挨雷劈。盛世一过,列强如潮,自家的名将养成也只能沦为传说。
所以说啊,有人总纠结为什么清朝找不到类似白起、韩信那样的超级将领?原因不难懂:这压根不是人才匮乏,而是王朝都替你规划好人生道路,能干出一番大事的,也会被规矩一点点磨没。比起几十年前,那些人名在史书里只留下片段,只剩下帝王高高的身影和朝堂上匆匆的脚步声。
现在你怎么看,如果你是清末那种“文官带兵”,会不会也憋得慌?或者觉得“打仗拷问的不是个人能力,而是体制”?你觉得清朝这种集体英雄模糊个人的路径,是聪明还是笨拙?来聊聊你的看法吧。
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