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阅读文章前,麻烦您点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,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
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
今年八月,一场告别仪式办得有些特别。地点在北京八宝山兰厅,送别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朱龙广,享年八十六岁。
门口的黑底白字横幅写着“悼念朱龙广长辞乘愿再来”,厅内的一副挽联更是引人注目:“悲智双运度众生自有圆,如来佛祖证菩提本无来。”
展开剩余91%——【从英雄骨裂到佛祖金身】——
朱龙广这个名字,最早是和英雄高传宝绑在一起的。1965年的电影《地道战》,让他成了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明星。
为了演好这个民兵队长,他玩过命。片中有一个镜头,需要他从一棵两丈高的大杨树上往下跳。那时候拍电影,没有什么特效和保护,讲究一个“真”字。
他跳了第一次,很顺利。导演觉得还能更好,让他再来一遍。就是这第二次,他重重地摔在地上,膝盖骨当场就裂了。
送到医院,医生在他的膝盖上缝了三十多针,疤痕留了三十多处,后遗症也跟了他一辈子。
也正是这次受伤,让他认识了后来陪伴一生的妻子,那年他二十三岁,那个照顾他的好心姑娘才十五岁。
这份拿身体换角色的实在劲儿,贯穿了他的演艺生涯。许多年后,杨洁导演筹拍1986版《西游记》,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如来佛祖,伤透了脑筋。
剧组找了十几个人,一说有十六个,面试下来,杨洁导演就是觉得不对劲,总差了那么点意思。这时,化妆师王希钟想起了朱龙广,就把他推荐给了剧组。
朱龙广来试妆,这一试就让人服了。化妆师在他脸上贴了几十块乳胶零件,一化就是六个钟头。当他扮好相走出来时,整个剧组都觉得,佛祖就是这个样子。
这事当场就定了下来。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他吃了不少苦。摄影棚里三十八度的高温,他得裹着厚厚的袈裟,端端正正地坐着,一坐就是大半天,汗把里头的衣服都湿透了,他也不能乱动。
他就是这样一个人,为了角色,什么苦都能受。可下了戏,他又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,最怕别人把他当大腕儿捧着。
后来演《武林外传》里佟掌柜的爹,他特意跑到陕北去体验生活。平时出门,他拒绝剧组派专车,自己去公交站等车,或者坐地铁。
就在他去世前不久,人已经得了感冒,身体不舒服,可还是坚持着给学生们上完了课。他用最朴实的行动,把一个演员的本分做到了极致。
——【谁来了,谁没来,一场人情冷暖的现实判决】——
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走了,他的告别仪式,自然就成了故旧亲朋表达情谊的场合。人来人往,谁来了,谁没来,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。
《西游记》剧组里,“孙悟空”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。8月3日凌晨,朱龙广去世的消息刚传出不久,他就在微博上连发两条悼文,一句“永远的如来佛祖”,包含了万千思绪。
告别仪式那天,他不仅亲自到场,送上花圈,还一直守在朱龙广的遗体边,送了前辈最后一程。他神情悲伤,后来回忆说,最后一次见到朱老,还是在去年王希钟老师的艺术座谈会上。
他还讲起朱老生前跟他开的玩笑:“今天你这个美猴王孙悟空,还来搀扶如来佛祖了。”戏里戏外的情分,可见一斑。
同样到场的还有“小白龙”王伯昭,他的出现也被看作是一份情义。“猪八戒”马德华虽然人没到,但花圈送到了,也算是一份心意。
可大家看来看去,总觉得少了一个人。那个在戏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,最终见到佛祖的“唐僧”迟重瑞,没有出现。不仅人没来,现场也找不到他送的花圈。
这一下,网上的议论就炸开了锅。很多人觉得,不管怎么说,戏里那么深的缘分,戏外前辈走了,于情于理都该有所表示。
有人说话很直接,认为这是“丢了面子更丢了里子”。再联想到他早早与女富商陈丽华结婚,淡出圈子,过着优渥的生活,这种对比让人们的议论更多了几分现实的味道。
当然,也有人说,不该这么猜测,或许人家私下已经悼念过了,外人不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。但无论如何,这场关于谁来谁没来的讨论,成了一场绕不开的话题。
另一个争论,源于那副写着“如来佛祖证菩提”的挽联。
在朱龙广的家人和许多老一辈人看来,这副挽联写得特别好。他们觉得,朱龙广演的佛祖实在太像了,已经成了他们心里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用这样的方式送别他,是对他艺术成就的最高肯定,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。这代表了一种深深的情感认同,觉得他演的角色和他本人,在精神上已经融为一体了。
可这话传到网上,很多年轻人的看法完全不同。“他就是个演员,又不是真佛”,这种话在网上不少见。
他们觉得,演员是一种职业,把一个演员和神佛划上等号,太夸张了,有点搞形式主义。在他们眼里,尊重一个演员,是尊重他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精神,而不是把他神化。
角色是角色,演员是演员,应该分得清清楚楚。
这两种观点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它清清楚楚地反映出,不同年龄段的人,看待事物的方式真的不一样。
老一辈人看重情感的投入和角色的力量,而年轻人更习惯于把事情的边界划分清楚。
一场告别仪式,意外地成了一场关于角色与演员关系的大讨论,争论的核心是,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纪念一个塑造了经典的人。
如果说前面那些争论还停留在观念上,那么告别仪式现场发生的一些事,就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了。
厅里一边是老人们捂着脸哭,真的伤心。他们送别的是自己的战友、老朋友。另一边,有些年轻人却低着头刷手机,好像这事跟自己没什么关系。
这种对比,让人看着觉得有点别扭。
最尴尬的一幕,是围着六小龄童发生的。他名气大,来参加仪式,自然会吸引很多目光。可让人没想到的是,就在那样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,居然有不少人围上去,笑着要跟他合影。
从流出的照片看,六小龄童表情严肃,甚至有些无奈,可旁边要求合影的人却咧着嘴笑得挺开心。
这一幕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。他们把一个送别逝者的场合,硬生生变成了追星现场和社交“打卡”点。
这种行为,完全没有考虑到逝者家属的感受,也失去了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。它让一场本该充满哀思的悼念,显得有些混乱和滑稽。
这也让人反思,我们现在很多人,是不是已经分不清什么场合该做什么事了。
朱龙广自己说过一句话:“演员的使命,就是把转瞬即逝的光影,变成永远不褪色的记忆。”
他确实做到了。一个高传宝,一个如来佛祖,他用一辈子的心血,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两个忘不掉的银幕形象。可他大概也没想到,他走后,身后事却冒出了这么多是是非非。
他的告别仪式,好像变成了两个样子。一个是理想中的,大家怀念着他塑造的完美角色,用充满敬意的方式送别他。
另一个是现实里的,充满了人情冷暖的计较、观念的碰撞,甚至还有些不合时宜的举动。
这些喧嚣,或许也是他留下的思考题的一部分。它让我们看到,当一个我们熟悉和喜爱的形象离开时,现实世界是多么复杂。
我们是该记住那个完美的佛祖,还是该想想这场告别仪式上发生的这些事?
这事儿,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吧。
参考信息:
发布于:安徽省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