娱乐圈的“颜值标尺”似乎总在更新:大眼睛、高鼻梁、S曲线被反复提及,可总有人偏要打破这规则。
周冬雨就是最显眼的一个——镜头扫过红毯,她的小眼睛、纤细身材总会被拎出来讨论。
可转身看向票房榜和奖杯墙,90后首个百亿票房女演员、双料影后的头衔又让人不得不服。
展开剩余87%这个常被说“不好看”的姑娘,到底凭什么在名利场里站稳脚跟?
答案或许藏在她17岁那年的麻花辫里,藏在每一个角色的眼神里,更藏在她对“演员”二字的较真里。
张艺谋的“破例”,早就看透了她的内核。
2010年,17岁的周冬雨还在读高中,被张艺谋选中演《山楂树之恋》时,没人觉得她是“标准答案”。
试镜那天,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扎着歪歪扭扭的麻花辫,被问“知道怎么演好静秋吗”,只怯生生地说“我觉得她该是干净的”。
就是这份不刻意、不造作的“干净”,让见惯了俊男靓女的张艺谋拍板:“她身上有别人学不来的东西。”
后来我们才懂,这份“学不来的东西”是“角色附体”的灵气。
电影里,静秋第一次见老三时,手指绞着衣角,眼睛怯生生地瞟过去又赶紧躲开,那份少女的羞涩和纯粹,让观众跟着红了眼眶。
靠着这个角色,她拿下华表奖优秀新人奖,18岁的年纪,没靠颜值造势,反倒凭一个眼神里的“真”,让全国观众记住了“周冬雨”这个名字。
真正让她跳出“灵气”标签,走向“实力派”的,是对角色的“死磕”。
《七月与安生》里,她演叛逆的安生,为了演出“混不吝”的劲儿,跟着街头混混学抽烟的姿势,对着镜子练挑眉时的痞气,连走路都故意带点晃悠——观众说“这哪是周冬雨,这就是安生本人”。
到了《少年的你》,她又成了被霸凌的陈念:被推搡时佝偻的背、眼神里的恐惧和倔强、最后站在法庭上咬着唇的隐忍,每一个细节都像在观众心上扎了一下。
有人统计过,从出道到现在,她演了23部电影、7部电视剧,几乎没有重复的角色。
《麻雀》里的特工徐碧城,要藏起锋芒演“菜鸟”,她对着剧本把每一句台词的潜台词标出来。
《后来的我们》里的方小晓,从青涩到沧桑的十年跨度,她专门去北漂聚集的出租屋待了半个月,观察打工族的神态。
这些角色里,没有一个是“标准美人”,可观众记住了陈念的倔强、安生的孤独、徐碧城的隐忍——她用演技,让角色盖过了“周冬雨”的脸。
更难得的是,她在“热闹”里守住了“冷清”。
这几年,娱乐圈流行“综艺刷脸”“红毯博眼球”,流量明星们今天参加真人秀,明天买热搜,可周冬雨的名字很少出现在这些地方。
她的工作室微博,半年发不了几条动态,内容不是新戏开机,就是获奖感言。
有记者问她“不怕被遗忘吗”,她笑着说:“观众忘了我没关系,记住我的角色就行。”
这种“钝感力”让她避开了很多纷扰。
红毯造型被吐槽时,她不发长文辩解,转头就扎进片场;有人拿她的身材开玩笑,她在采访里自嘲“确实没什么料,但演戏不用靠这个”。
比起用颜值迎合大众,她更愿意把力气花在琢磨台词、设计动作上。就像她在领奖时说的:“演员的战场在镜头里,不在热搜上。”
观众的眼睛其实很亮。
吐槽她颜值的人,转头会为陈念流泪;说她红毯尴尬的人,看到安生和七月诀别时会跟着揪心。
当她的名字和“百亿票房”“影后”绑在一起时,那些关于“好不好看”的讨论,慢慢变成了“她又演活了一个角色”的赞叹。
这或许就是娱乐圈最公平的地方:颜值能带来一时的关注,可长久的认可,永远属于那些把角色刻进骨子里的人。
周冬雨的故事,像给娱乐圈的“颜值迷信”泼了盆冷水:好看的皮囊或许能打开一扇门,但能让人一直记住的,永远是门后的实力。
她的小眼睛里藏着角色的千种情绪,纤细的身体里装着对表演的万份较真。
那些被议论的“不完美”,反倒成了她的保护色——让她不用活在颜值焦虑里,只用专注于“演好每一个人”。
说到底,观众追的从来不是一张脸,而是那张脸背后,能让人笑、让人哭、让人想起自己的故事。
周冬雨凭的,不过是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而已。
[免责声明]文章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发布于:山西省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