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年,伊拉克入侵科威特,34个国家组成的联军怒气冲天,炮口已经对准了巴格达。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中国派出了外交部长钱其琛,他跨越中东四国,直接面对萨达姆,试图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。
没有人预料到,对话刚开始,萨达姆就说:“我认为香港属于中国,科威特也属于我们。”他打算利用中国来掩饰自己的侵略行为。
钱其琛当即进行了反驳,一句话顶得上一万句,中国既不认同暴力行为,也不允许别人借此机会对我们进行无理指责。
这场没有开枪的较量,比正式开打还紧张。背后的故事到底有多复杂?看完你就知道了。
战争就要来了,中国为什么非得派个外长去中东?
在1990年8月2日的早晨,伊拉克的精锐部队突然袭击了科威特,并在十几个小时里控制了整个国家。这一事件如同一颗炸弹,在联合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,各国对此反应强烈。
美国迅速调兵,英国、法国和日本也纷纷响应。一支由34个国家组成的“联军”已经列队待命,只等一声令下。
在这种“要打就打到底”的气氛中,中国没有派军舰,也没有实施制裁,但却做了一件让人没想到的事:派外长钱其琛前往中东,劝说伊拉克“停止行动”。
那时候,很多人都不明白:中国既不是中东国家,也不是科威特的盟友,为什么你要卷入这件事呢?
中国的立场其实很清楚。中国一直反对挑衅性的侵略行为,也不认同那种“强者为王”的霸权态度。如果这事闹大了,科威特会首先受害,中东地区也会跟着动荡,油价肯定会上涨,全世界都会受到影响,中国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。
所以中央拍板:必须有人出来说句公道话。“既不偏袒伊拉克,也不能顺着美国打下去。”
关键是得让谁来说这句话?当然是钱其琛了。
那时候钱其琛已经是外交部的领导,做事非常仔细,很有气势。最重要的是,他既能在谈判中主动出击,也能在必要时稳妥防守。和美国人交流时,他能说得既好听又得体;与阿拉伯人交谈,他又很清楚历史和主权的问题。简而言之,他既懂规矩又敢于发声。
而且不是随便乱转。钱其琛那次,从11月6日到13日,八天内访问了四个国家:埃及、沙特、约旦和伊拉克。说是“访问”,实际上就是去解决外交问题——就像是专门处理外交危机的队伍。
最重要的是,伊拉克既不听联合国的话,也不听美国的安排,但对中国,还是有点顾忌的。
这次访问,钱其琛不是走走过场,而是真心实意地想要解决问题。他打算亲自见萨达姆,告诉他:中国不是来教训你的,但你这么做是不对的。
然而,当钱其琛真正见到萨达姆时,事情的发展就开始有点不对劲了。
钱其琛刚一开口,萨达姆总统就提起了“香港”这个问题。
1990年11月10日,钱其琛到了巴格达。这次见面是在伊拉克总统府,虽然场面不太热闹,但气氛很紧张。
在场的除了伊拉克的高层领导,还有中国的驻伊大使。钱其琛一进门就直接切入正题:“中国一直反对侵略行为,科威特是一个被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,伊拉克必须撤回军队。”
这话一出,萨达姆笑了,虽然话不多,但意思却很明确——“在我看来,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,科威特也是伊拉克的一部分。”
萨达姆的话听起来像是在支持中国统一,但实际上他只是在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。萨达姆想说的是:既然中国能统一香港,那么为什么伊拉克不能统一科威特呢?
如果把这个道理放到课堂上讨论,可能会有人同意。但在外交谈判中,这被称为“挑衅性的比喻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有人试图用中国的观点来掩饰自己的侵略行为。
钱其琛立刻回应道——“香港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,而科威特是一个独立的国家,这两者根本不同。”
这位领导说话非常实在,没有多余的空话。他的观点明确,思路也很清晰。
其实这场谈判并不是为了讲道理,而是为了争夺道德高点。萨达姆拿中国举例,目的是想给自己洗脱罪名;钱其琛当场反驳,是为了防止中国被牵连进去。
会谈进行了90分钟,气氛一直很紧张。萨达姆态度强硬,完全没有撤军的迹象;钱其琛则一直坚守底线,不让中国的立场被歪曲。
谈判结束后,钱其琛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。回到大使馆,他只说了句:“我已经说完了该说的。”从此,这场“香港换科威特”的讨论,成为了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经典时刻。
这场战斗虽然没有让萨达姆撤军,但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事实:中国不会随波逐流,也不会充当帮凶。
外交有时候并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,而是用来明确立场的。这次会谈没有达成协议,但中国借此机会在国际上确立了更加清晰的角色。
战争最终爆发,钱其琛的这次奔波究竟有没有白费?
会谈才结束两个月,1991年1月17日凌晨,“沙漠风暴”行动开始了。美军对伊拉克进行了空袭,43天后宣布解救了科威特。
联军的战绩令人震惊:他们只损失了不到1000人,而伊拉克方面则有2.5万人死亡,7.5万人受伤,几乎整支军队都遭受了重创。
钱其琛这次出访,是不是白费力气了呢?
事实上,他为中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,而这场胜利他并未直接参与。
虽然中国没有加入联军,但它的立场仍然很明确。在安理会关于授权动武的678号决议上,中国选择了弃权,也就是说,它既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。
中国不赞成侵略行为,但并不支持军事介入;我们同意联合国的决定,但不会参与武力行动。
在整个战争过程中,中国一直倡导通过“政治途径”来解决问题,并多次在联合国提议开辟人道主义援助通道。
第三年,是中国在外交上最艰难的一年。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态度冷淡,而钱其琛的这次中东之行,让中国重新成为“国际调解者”,赢得了中东国家的信任,也让西方看到中国不是“沉默的巨人”,而是理性的大国。
1991年战争结束后,伊拉克遭受联合国多年制裁,萨达姆陷入孤立,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。与此同时,中国的影响力悄然增长。从1992年开始,中国与阿拉伯国家、非洲国家的合作逐渐增多,中东国家也开始对中国表现出更加友好的态度。
有人说钱其琛这趟没能“阻止战争”,所以没发挥作用。但外交工作不像电影,关键在于“长期效果”。你如果在战争前就暴露了底牌,等战争结束了,人们可能都忘了你是谁。
钱其琛这一趟,是在告诉世界:中国,不偏不倚,也不会失声。我们有立场,也有规矩。
这场没有开枪的较量,赢在了拿捏分寸和掌握时机上。
海湾战争是1990年至1991年期间,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军事冲突。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,导致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。多国部队随后对伊拉克发起了军事打击,最终成功驱逐了伊拉克军队。
钱其琛,男,汉族,1939年10月生,江苏无锡人,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57年7月参加工作,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毕业,研究生学历,法学硕士学位,教授级高级工程师。
萨达姆·侯赛因
海湾战争,是指1990年至1991年间,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的一场国际冲突。联合国要求伊拉克撤军,但伊拉克拒绝,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,最终伊拉克撤军,科威特重获自由。这场战争持续了大约42天,以多国部队的胜利告终。
在海湾战争前,钱其琛外长与萨达姆会面时讨论了什么内容?中国青年网,2017年5月10日报道。
钱其琛去世,他曾用三句话开创了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制度。环球网,2017年5月11日
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